2008年9月10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十五版:面孔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她用手指和聋人学生交谈,她永远微笑地面对学生,她费尽心思教给学生知识和做人的道理。
“不说话”的教师
本报记者 蔡亮/文 王志浩/摄

  走在省华强中等职业学校的校园里,记者最明显的感受就是:这里听不见欢笑声和喧哗声,有的只是同学们脸上的微笑和手指间灵巧的“交谈”。这里几乎是个无声的世界。
  作为省残联下属的专门接收聋人学生的职业学校,目前共有五百多名听力有残疾的学生在这里学习、生活。在这里担负着教育教学工作的一共有七十多名老师,张帆就是其中的一位。

  环保袋上大大的笑脸
  去年才从浙江师范大学毕业的张帆如今是华强职校工艺美术班的班主任,同时还兼任语文老师。
  张帆的学历是研究生毕业,是目前该校学历最高的教师之一。去年5月,在一场校内招聘会上,张帆向华强职校投了简历,很快得到了回应。当时她有机会去某高校从事行政工作,可权衡再三,她还是选择来到这样一所特殊学校搞教学。
  刚来到这个无声的世界时,张帆还真有些不适应。为了让自己尽快进入角色,她一面学手语,一面通过各种方式关心学生。“比如,经常给他们发短信啦,联系他们的父母亲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啦,认真对待他们的每一篇作文啦,等等。”张帆说,聋人学生的自尊心很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稍有疏忽,就可能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因此,她在工作中十分注意细节。“比如保持微笑。聋生接受信息的主要方式是视觉,因此他们特别在意你的脸色。所以我平时在与学生接触时,很注意保持一种自然的微笑。”
  通过不断努力,张帆与学生们之间逐渐建立起了一种信任。学生们很喜欢这个新来的“姐姐老师”。“今年6月1日‘限塑令’实施,我让学生们每人做一个环保袋。结果班上有个平时成绩不大好的男生,做了个袋子一定要送给我,还附了一封信。袋子的一面贴了个love(爱),另一面绣了张大大的笑脸。他在信中说,这张笑脸就像帆老师一样。”张帆说,尽管袋子做得很粗糙,信上的语句也颠三倒四,但她收到袋子和信的时候,着实被学生的真诚感动了。
  来到学校的第一年,张帆就被评为优秀班主任。

  不放过每一个细节
  作为班主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张帆最头疼的就是学生们的行为规范问题。
  “聋生从小接受的信息就比健全人少得多,他们的价值观也和健全人有所不同。”张帆说,她带的学生中就曾发生过这样的事:两名女生住同个寝室,其中一个女生看到另一个女生新买的袜子很好看,就趁对方不注意,把袜子拿走了,然后堂而皇之地穿在自己的脚上。“事后问她,她一点没觉得这样做是不对的。”
  为了改变学生们的认知,张帆想了不少办法。“比如上课时,我会给他们讲一些现实案例,进行法制教育。我还根据他们接受信息的习惯,做了一些图文并茂的幻灯片,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
  张帆很注意培养学生们遵纪守法的意识,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前些日子,有两位学生为了接一个外地来的朋友,跑到校外去吃饭,但没有跟张帆打招呼,中途也不回短信。事后,张帆对两名学生进行了严肃批评。“我告诉他们,出去陪朋友不是不可以,但要遵守规定。如果所有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社会岂不是乱了套?”

  希望社会多关注残疾人
  张帆说,她很希望自己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像健全人一样为社会做贡献。但是,她坦言自己也有忧虑。
  “首先是社会观念的问题。”一次,张帆在车站遇到了自己的一名学生,两人相逢很高兴,就用手语交谈起来。可没过多久,张帆就发现学生的脸色变了,她再一看,周围不少人都投来了异样的眼光。“这种眼光让人很不舒服,就像在看什么怪物。”
  每当看到报纸、电视和网络上报道聋人犯罪的新闻,张帆的心里就特别难过。“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身体的残疾让他们感到自卑。所以,他们对健全人缺乏足够的信任,相反聋人与聋人之间却很容易彼此轻信,再加上缺乏足够的法制意识,就很容易被人利用,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为了加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张帆和其他老师都动了不少脑筋。可是,最让张帆郁闷的是教学资料的匮乏。“聋生主要靠视觉来接受信息,可是我们在寻找法制题材的教学资料时,却发现适合聋生用的太少了,比如电视片没有字幕、文字资料缺乏配图,这样学生就很难接受。有时候,我们也想过带他们到法庭去看看庭审现场,感受一下,可是他们听不到,而光靠我们几个老师用手语翻译也不现实。”
  不过,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忧虑和担心,但张帆仍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看看这些学生,虽然他们听不到、不能说,但他们都是很好的孩子,希望社会能多关注他们一点。”